-
2025-05-20安徽峰達2025年春游團建活動總結(jié)
-
2025-04-02“2024年終總結(jié)暨2025開年啟勢會” 活動總結(jié)
-
2024-01-16安徽峰達2023年終述職會議暨2024年戰(zhàn)略任務部署會議
峰達動態(tài)
“仲夏端午 安康喜樂”
五月五,是端陽,
插艾葉,掛香囊,
五彩線,手腕綁,
吃粽子,蘸白糖,
龍舟下水喜洋洋!
又到一年端午時
端午的韻味
悄然鋪展
祝大家端午安康
端午起源
端午節(jié)起始于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至今已有2000多年。關于起源,版本很多:有說源于古代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的圖騰祭祀,是先民拜祭龍祖、祈福辟邪的節(jié)日;也有紀念屈原說、紀念伍子胥說、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等,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。
2009年中國端午節(jié)將三省四地習俗“打包”申遺獲得成功,成為我國第一個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的節(jié)日類項目。
端午節(jié)有什么習俗?
粽子,又叫做“角黍”“筒粽”。其由來已久,花樣繁多。人們將大黃米泡上,然后用煮過的葦葉、馬藺包黃米粽子,還要在粽子鍋里煮十幾個雞蛋,提前一天把粽子包好,在夜間煮熟,早晨食用。
從餡料看,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;南方則有豆沙、鮮肉、火腿、蛋黃等多種餡料,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。
吃粽子的風俗,千百年來,在中國盛行不衰,并且流傳到朝鮮、日本及東南亞諸國。
賽龍舟
賽龍舟已有1500多年歷史,廣泛流行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及西南各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,成為民間一項規(guī)模宏大的民俗游藝活動,現(xiàn)已被列為全國正式體育競賽項目。其起源有多種說法,有祭曹娥,祭屈原,祭水神或龍神等,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。
鐘馗是唐代儒生,因貌丑被皇帝除名,一怒之下力碰殿堂階梯而死。后鐘馗被附會成專門捉鬼的鬼王。人們在端午節(jié)懸掛鐘馗像,用以鎮(zhèn)宅驅(qū)邪。
佩香囊
端午節(jié)小孩佩香囊,傳說有避邪驅(qū)瘟之意(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(fā)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),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。香囊內(nèi)有朱砂、雄黃、香藥,外包以絲布,清香四溢,還有一定保健功效。老年人的香包繡一個“福壽雙全”,小孩子的香包做成老虎、魚之類的動物形狀。
大人喝雄黃酒時,還要蘸著雄黃在小孩的額頭上寫個“王”字,一來借雄黃驅(qū)毒,二來借猛虎(“王”似虎的額紋,又虎為獸中之王,因以代虎)鎮(zhèn)邪。同時還會給小孩穿虎頭鞋、戴虎頭帽。
系五色繩
中國古代崇拜五色,以五色為吉祥色。節(jié)日清晨,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、腳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線。五色線也叫“長命縷”,不可以任意折斷或丟棄,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,拋到河里沖走。沖走的還有“百病之災”。
懸艾 飲雄黃
端午時節(jié)正值氣溫上升,疾病多發(fā),所以人們會掃灑庭院,掛艾草,懸菖蒲,灑雄黃水,殺菌防病驅(qū)瘴;飲少量蒲酒、雄黃酒、朱砂酒。
吃五毒餅
據(jù)記載,端午節(jié)還有吃五毒餅、玫瑰餅以及櫻桃、桑葚、荸薺、桃、杏等時令水果的習俗。所謂五毒餅并不是真的有毒,而是酥餅上面有蝎子、蛤蟆、蜘蛛、蜈蚣以及蛇的“五毒”紋樣,吃五毒餅寓意不畏毒蟲蟄咬。
蘭湯沐浴
端午日洗浴蘭湯是《大戴禮》記載的古俗。但這個“蘭”不是現(xiàn)在的蘭花,而是菊科的佩蘭,有香氣,可煎水沐浴。發(fā)展到后世,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,不論男女老幼,全家都洗,說是可治皮膚病、去邪氣。
端午詩詞
歷代以來
文人墨客有關端午的詩詞作品很多:
輕汗微微透碧紈,
明朝端午浴芳蘭。
流香漲膩滿晴川。
彩線輕纏紅玉臂,
小符斜掛綠云鬟。
佳人相見一千年。
──《浣溪沙·端午》宋·蘇軾
五月五日午,
贈我一枝艾。
故人不可見,
新知萬里外。
丹心照夙昔,
鬢發(fā)日已改。
我欲從靈均,
三湘隔遼海。
──《端午即事》文天祥·宋
二月春風送嫩寒,
嘗新角黍早登盤。
摘來半戶青蘆葉,
香里晶瑩玉一團。
──《滬城歲時衢歌》張春華·清
端午節(jié)是一個節(jié)日,也是一個符號
傳承了一種情懷
更承載著中華民族
對美好生活的向往
愿每個人都能品嘗時光的香甜
在仲夏的日子里平和安康